
雙碳”背景下如何推動綠色低碳公路基礎設施建設?
編輯:2023-07-21 09:55:07
公路基礎設施建設對材料、能源消耗投入量大,對生態環境擾動范圍廣,是交通運輸行業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領域。當前,我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總量躍居*前列,但仍存在碳排放強度較高、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不足的問題。加快構建綠色低碳交通基礎設施體系,將綠色低碳理念貫穿于交通基礎設施規劃、建設、運營和維護全過程,加快生產方式轉型升級,已成為交通運輸行業貫徹生態文明戰略,服務“雙碳”目標的必然要求,也是支撐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推進交通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舉措。
01
“雙碳”目標對公路綠色低碳發展提出新要求
“十三五”時期,我國提出了建設以“兩個統籌”為核心要求,以“資源節約、生態環保、節能*、服務提升”為主要特征的綠色公路。“十四五”時期,進入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推動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新階段,綠色低碳公路建設將逐步轉入以生命周期節能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綠色低碳公路建設應在延續“兩個統籌”“四大特征”基礎上,進一步強化公路基礎設施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推進公路基礎設施與生態環境融合,大幅提升公路基礎設施綠色化水平。從產業全局角度審視綠色低碳發展。“雙碳”背景下的公路基礎設施綠色低碳發展,不是“就碳論碳”,而要考慮多重目標、多重約束的產業系統性變革,強調統 籌兼顧、整體施策、多措并舉,*、全過程地推進綠色低碳公路基礎設施體系。充分體現綠色低碳技術引領作用。通過技術革新或重構,在盡量不降低道路基礎設施原有性能、不增加工程造價的基礎上,實現公路基礎設施全要素、全周期 碳減排,培育一批低能耗、低排放的新技術、新模式,從全碳鏈的角度推進公路基礎設施可持續發展。建立更加*的協同治理體系。公路基礎設施必須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統籌應對氣候變化、生態保護和污染治理,建立以低碳為特征的可持續發展體系,協同推進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不斷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削減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促進資源*利用和循環利用,實現協同增效。
02
需強化公路綠色低碳發展制度保障體系
近年來,交通運輸行業綠色低碳發展取得明顯成效,交通運輸部先后出臺系列文件,建成了20條綠色公路主題性試點工程,開展了33條綠色公路典型示范工程建設,公路建設更加“綠色”,但“雙碳”目標背景下綠色低碳公路建設仍存在下列問題:
一是決策缺少定量數據支撐。“十二五”期間,交通運輸行業開始探索公路基礎設施施工期能耗統計工作,但未形成完善的統計制度和方法。公路基礎設施尚未納入交通領域能耗及碳排放統計核算,未形成統一的碳排放評價方法,導致當前缺少基礎數據積累,無法有效支撐工程建設生命周期方案決策。
二是核心技術路徑不明確。目前已出臺的相關政策和行業標準仍不能完全適應“雙碳”目標及“生態保護紅線制度”等*新要求,工程建設中采取技術措施仍然零散,減污降碳及生態保護關鍵技術尚未突破,實施*有限且缺乏技術集成耦合,難以引導技術革新與重構,新型綠色低碳公路基礎設施綠色低碳核心路徑尚不確定。
三是制度保障措施不健全。高速公路節能評估起步較晚尚無系統的節能評估指南、規范及制度體系,且大多數省份未將其列入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審批要求。公路工程項目規劃建設過程中缺少以節能降碳為約束目標的評估、審查、監管制度體系。
四是低碳循環利用水平低。據統計,近年來我國公路建設每年消耗砂石骨料超100億噸,水泥石灰等膠凝材料消耗超10億噸。從碳排放角度分析,材料生產和運輸階段碳排放量約占到公路生命周期碳排放量的90%,因此利用工業固廢和建筑垃圾替代部分建筑材料是行業開展節能降碳工作的重要途徑之一。目前對于固廢的資源化利用仍處在探索階段,實際工程中資源化利用的種類少、利用方式單一、循環利用附加值低。
2022年7月印發的《“十四五”全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規劃》中要求積極發展綠色照明,加快城市照明節能改造,防治城市光污染。為響應國家“雙碳”戰略目標,城市基礎設施節能和能源供應優化是未來城市建設的重要工作之一,道路照明的設計和建設雖然積累了大量的經驗,且制定了大量相關標準,但面對發展的新形勢,仍需要做更多的研究和思考,從標準優化、產品提升、可再生能源應用和智慧管理等方面著手,加強能源節約。